约吗?甘洛“火把月”活动预告来了

2025-04-05 15:18:45
声明

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本站只提供存储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我的中国哲学研究,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。

不管这两种发展趋势会出现什么后果,就中国哲学而言,在心理方面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厚资源,并将对今后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。但能不能把儒学归结为宗教呢?这是一个大问题,也是我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。

约吗?甘洛“火把月”活动预告来了

境地有高低,界域有大小,因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界。这种主体的理解与实践活动才是最重要的。它具有人本精神与宗教精神这样一种双重性,保持一种内在张力,儒学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张力中发展的,有时宗教的一面占优势,有时人本的一面占优势。天命之谓性,在天为命,在人为性,天道流行,赋予万物,道生之,德畜之,如此等等,都是讲天人合一的。此为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(孟子语),正是讲心灵境界的,但并不只是理性的问题。

二是在儒家内部争道统。这项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,一是纵向研究,即历史性研究,以《理学的演变》为代表。道家则从自然出发,发展出道德之学。

道生之,德畜之[6],其生其畜都是遵循自然这一秩序即(目的)的,而自然最终实现为人的道德,因此,道和德是尊贵[7]的。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,儒家重社会,道家重自然。按照老子所说,自然界的一切,包括人在内,都是自然造化的结果,都是自己如此,并无主宰者。儒家讲天命,道家也讲天命,天命实际上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。

这里所说的目的,是指超自然的目的,即承认自然界之外或自然界之上有一个主宰者,以其意志和目的创造一切。宇宙自然界只有发育生长,并无任何偏私。

约吗?甘洛“火把月”活动预告来了

六亲不和,安有孝慈之说,二说是完全统一的,与今本不同,这说明它是符合《老子》原意的)。命是一个真正的目的性范畴,莫之命而命,就如同孟子所说的莫之致而至,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。他极力反对智,反对工具性、功利性的知识。[5] 郭店竹简《老子·甲》。

其实,孔子也很重视人的素质,绘事后素[12]就是很好的证明。所不同的是,道家反对人为的某些活动,特别是知识机巧、辩诈之类。天道自然无为,为什么能常与善人呢?因为自然界有一种向善的目的性,赋之于人而成为德,故能够使人为善。把道家学说归结为自然主义,这是极大的误解。

所谓长生久视之道,并不是真要长生不死,无非是使身体更加强壮,心德更加充实而又深厚。但在老子看来,如果不从自然出发,不从德性上进行修养,难免要出问题。

约吗?甘洛“火把月”活动预告来了

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是自然的真正显现,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就是自然的真正功能。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记载了一个故事,后来很多书都重复了这个故事。

人的存在扎根于自然,来源于自然。但仔细一想,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。就如同婴儿一样,天真质朴,无知无识,实际上却有无限的丰富性、完整性。但是,有一点是清楚的,这就是老子已经意识到,单向的知性发展,会造成人性的分裂。正是在这一人生体悟和理论建构之下,德便成为一种价值理性或目的理性,即所谓德性。素朴不仅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,而且真正实现了目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,在人生的路上已经超越了有限而达到了无限,超越了生死而实现了永久。

对于目的性的知,他是重视的,对于工具性的知,则是反对的。就其目的而言,他是成就万物的,是无私的,这正是德之所在,亦即自然之所在。

所谓素朴,是指本来的素质而言,它没有人为的文饰和华丽的雕琢,更没有什么伪装,真正是本来面目(借用佛家语)。规律是能够重复的,道是周行的,却不是重复的。

道家固然重自然,但儒家同样重自然,只是他们对自然的解释稍有不同而已。在他看来,工具性的知,都和欲望、功利联系在一起,因而能使人失德,至于目的性的知,即知天道之知,则能使人厚德。

根就是道之自然或自然之道,之所以称为根,说明它是生命的根源,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规律。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,不必过于追究,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,正在于老子把人自然化了,与自然完全合一了。道之所以被说成是万物之奥[2]、象帝之先[3],就因为它不是绝对实体,且以自然为其功能。他的一套政治哲学,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德性之上的。

[26]无常心是无主观成见,不是知常曰明之常。朴散则为器[10],人类创造了许多东西,但人的完整性因而也就丧失了许多。

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这样看来,道以其状态、功能或过程为其存在的依据或条件,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。

但天道虽无亲,即无偏爱,却能有益于善人,或者能与人为善。因此,人和自然界不可分离。

所以,德是一个目的理性范畴。德性出于自然,自然无私,却能成就人之善,这正是自然所以值得效法之处。他和儒家一样,重视德性而警惕知性。在道家看来,如果将这类人为的活动参与进去,人和自然之间的有机统一的目的性关系就被破坏了。

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[18]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能在自然界的生长发育中才能找到其根基。

玄德者,其德深远之谓。所以,命的核心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,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,而不是讲纯粹客观的必然性(在儒学中,确实又有必然性的一面,即所谓命定之命)。

这里不谈儒道关系,只以老子为例,谈谈道家回到自然这个问题。在这个问题上,儒道是相同的。

  • A+
tag: